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

洁净室(区)检测(三)——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洁净室(区)

所属栏目:    发布时间: 2021-05-15    作者:    浏览量:0


本期着重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洁净室(区)要求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阐述。

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03月05日发布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-2002,并于2002年09月01日实施。本标准规定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产品和生产环境卫生标准、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标准和相应检验方法,以及原材料与产品生产、消毒、贮存、运输过程卫生要求和产品标识要求。在本标准中,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:本标准适用于国内从事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的部门、单位或个人,也适用于经销进日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部门、单位或个人。

1、与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洁净室(区)相关的要求:

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洁净室(区)环境要求及检测依据

监测项目

技术指标

检测方法

100 000级

300 000级

温度,

18~28(或按照工艺要求)

GB 50591-2010

相对湿度,%

45~65(或按照工艺要求)

进风口风速,m/s

≥0.25

室内外压差,Pa

≥4.9

尘埃数

/m³

≥0.5μm

≤3 500 000

≤10 500 000

≥5μm

≤20 000

≤60 000

浮游菌,cfu/m³

≤500

——

沉降菌数,个/m³

≤10

≤15

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,cfu/cm2

≤10

——

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,cfu/只手

≤300

GB 15979-2002

工作台表面细菌菌落总数,cfu/cm2

≤20

工人手表面致病菌

不得检出

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,cfu/m³

≤2500

2、检测方法

2.1温湿度的检测

2.1.1 无恒温恒湿要求的温湿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;

1 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测定之前,空调净化系统应已连续运行至少 8h。

2 温度的检测可采用玻璃温度计、数字式温湿度计;湿度的检测可采用通风式干湿球温度计、数字式温湿度计、电容式湿度检测仪或露点传感器等。根据温湿度的波动范围,应选择足够精度的测试仪表。温度检测仪表的最小亥刻度不宜高于 0.4℃,湿度检测仪表的最小刻度不宜高于2%。

测点为房间中间一点,应在温湿度读数稳定后记录。测完室内温湿度后,还应同时测出室外温湿度。

2.1.2 有恒温恒湿要求房间的温湿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;

1 选择以下检测仪器;

1)温度计采用铂电阻、热电偶或其他类似温度传感器组成测温系统;

2)湿度计可采用干湿球温度计或其他固态湿度传感器组成测湿系统。

2 检测方法与步骤如下

1)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测定之前,空调系统应已连续运行至少12h;

2)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(表1),应选择相应的具有足够精度的仪表进行测定。根据由低到高的精度,测定宜连续进行 (8~48)h,每次测定间隔不应大于30min;

3)室内测点可在送回风口处或在恒温恒湿工作区具有代

表性的地点布置。测点一般应布置在距外墙表面大于 0.5m、距地 0.8m 的同一高度上;也可以根据恒温恒湿区的大小,分别布置在离地不同高度的几个平面上。具体测点数应符合表1 的规定。

1 有恒温恒湿要求时的温、湿度测点数

波动范围

室面积≤50m2

每增加20~50m²

温度波动 Δt=±0.5℃~±2℃

5

增加 3~5个

相对湿度波动 ΔRH=±5%~±10%

温度波动 Δt≤|0.5|℃

点间距不应大于 2m,点数不应少于5个

相对湿度波动 RH≤|5|%

2.2风速的检测

2.2.1 风速检测必须首先进行,净化空调各项效果必须是在设计的风量风速条件下获得。

2.2.2 风速检测前必须检查风机运行是否正常,系统中各部件安装是否正确,有无障碍,所有阀门应固定在一定的开启位置上,且必须实际测量被测风口、风管尺寸。

2.2.3 测定室内微风速仪器的最小刻度或读数不 应大于 0.02m/s,一一般可用热球式风速仪,需要测出分速度时,应采用超声波三维风速计。

2.2.4 对于单向流洁净室,可采用室截面平均风速和截面积乘积的方法确定送风量,垂直单向流洁净室的测定截面取距地面 0.8m 的无间隔面 (孔板、格栅除外) 的水平截面,如有阻隔面,该测定截面应抬高至阻隔面之上 0.25m;水平单向流洁净室取距送风面 0.5m 的垂直于地面的截面,截面上,测点间距不应大于1m,一般取0.3m。测点数应不少于 20个,均匀布置。

2.2.5 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,内安装过滤器的风口可采用套管法、风量罩法或风管法测定风量,为测定回风口或新风口风量,也可用风口法。

2.2.6用任何方法测定任何洁净室风口风速时风口上任何配件、饰物一律保持原样。

2.3 静压差的检测

2.3.1 静压差的测定应在所有房间的门关闭时进行,有排风时,应在最大排风量条件下进行,并宜从平面上最里面的房间依次向外测定相邻相通房间的压差, 直至测出洁净区与非洁净区、室外环境(或向室外开口的房间)之间的压差。

2.3.2 有不可关闭的开口与邻室相通的洁净室,还应测定开口处的流速和流向。

2.4 尘埃数的检测

2.4.1 室内检测人员应控制在最低数量,不宜超过2人,面积超过100㎡又需快速完成测定任务时可适当增加人数。人员必须穿洁净服,应位于测点下风向并原理测点,动作要轻,保持静止。

2.4.2 0.5μm及5μm微粒的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:

1)采用尘埃粒子计数器测定0.5μm及5μm微粒应根据以下步骤计算空气洁净度级别

室内平均含尘浓度image.png和各测点平均含尘浓度的标准误差image.png

image.png

2:洁净度评级标准

采样点数

合格标准

结论

1

image.png≤级别浓度上限

达到该级别

2~9

image.png≤级别浓度上限

image.png≤级别浓度上限

达到该级别

≥10

image.png≤级别浓度上限

达到该级别

注:n 测点数

image.png——每个采样点上连续3次或3次以上稳定读数的平均值;

image.png——各店平均值中的最大值;

t——置信上限为95%时,2~9点采样时单侧t分布的系数,其值见下表。

3:级别浓度上限

粒径(μm)

   

0.5

5

100000级

3520000

20000

300000级

10500000

60000

4:系数t

点数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t

6.31

2.92

2.35

2.13

2.02

1.94

1.90

1.86

2.4.3测点数按下表选用

面积(㎡)

洁净度

10

8~9级

10

2

20

2

40

2

100

2

200

6

400

13

1000

32

2000

63

采样点应均匀分布于洁净室或洁净区的整个面积内,并位于工作区高度(取距地面0.8m,或根据工艺商定),当工作区分布于不同高度时,可以有1个以上测定面。

2.4.4 乱流洁净室(区)内采样点不得布置在送风口正下方。

2.4.5 每一测点上每次的采样必须满足最小采样量,100000级及300000级最小采样量应不小于2L。

2.4.6每次采样点数应满足可连续记录下3次稳定的相近数值,3次平均值代表该点数值。

测单向流动时,采样头应对准气流;测非单向流动时,采样头一律向上。

2.5浮游菌的检测

2.5.1使用单级或多级撞击式采样器、离心采样器或过滤采样器,采样必须按所用仪器说明书的步骤进行,特别要注意检测之前对仪器消毒灭菌,并对培养皿或培养基条做阴性对照。

2.5.2 采用点数参照下表:

面积(m2

洁净度

Ⅰ级

Ⅱ级

Ⅲ级

Ⅳ级

10

2~3

2

2

2

10

4

3

2

2

20

8

6

2

2

40

16

13

4

2

100

40

32

10

3

200

80

63

20

6

400

160

126

40

13

1000

400

316

100

32

2000

800

623

200

63

2.5.3 采样点应在离地0.8m髙平面上均匀布置,或经委托方(用户)与检测方协商确定。乱流洁净室内不得在送风口正下方布点。静态或空态检测前对室内各种表面应作擦拭消毒。

2.5.4 每点采样1次,如工艺无特殊要求,每次采样量应大于等于下表推荐的浮游菌最小采样量。每次采样时间不宜超过15min,不应超过30min。当洁净度很高,或预期含菌浓度可能很低时,采样量应大于最小采样量很多,以满足减少计数误差的要求。

洁净度级别

最小采样量(L)

5级和高于5级

1000

6级

300

7级

200

8级

100

9级

100

2.5.5采样器应用支架固定,采样时检测人员应退出,手持离心式采样器除外。

2.5.6 采样后宜在2h之内将采样器中的培养皿或培养基条送入 培养箱中培养。

2.5.7 每点平均值取到小数点后1位。

2.5.8 动态监测的测点位置、数量和高度由工艺并经协商确定。每间洁净室或每一个独立受控环境中各点总采样量,不分级别, 均应大于1m。每点可用多台采样器。

2.5.9 当单皿菌落数太大受到质疑时,可按以下原则之一进行处理:

1)作为坏点剔除;

2) 重测,如结果仍大,以两次平均值为准;如结果很小, 可再重测;

3) 重测该处微粒浓度,参考此结果作出判断。

所有上述处理方法均应记录在案。

2.6沉降菌的检测

2.6.1使用直径φ90mm 的培养皿采样。当采用其他直径培养皿时,应使其总面积和φ90mm皿总面积相当。

2.6.2培养皿中灌注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,必须留样作阴性对照。

2.6.3培养皿表面应经适当消毒清洁处理后,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和气流扰动极小的地点。在乱流洁净室内培养皿不应布置在送风口正下方。

2.6.4当用户没有特定要求时,培养皿应布置在地面及其以上 0. 8m之内的任意高度。

2.6.5每一间洁净室或每一个控制区应设1个阴性对照皿。

2.6.6动态监测时也可协商布点位置和高度。

2.6.7培养皿数应不少于微粒计数浓度的测点数,如工艺无特殊要求应大于等于表中的最少培养皿数,另外各加1个对照皿。

洁净度级别

所需培养皿数(以沉降0.5h计)

高于5级

44

5级

13

5级

4

7级

3

8级

2

2.6.8当延长沉降时间时,可按比例减少最少培养皿数,为防止脱水,最长沉降时间不宜超过1h,当所需沉降时间超过1h, 可重叠多皿连续采样。除非经过验证,证明更长的沉降时间可以基本按比例增加菌落数。

2.6.9培养皿应从内向外布置,从外向内收皿。

2.6.10每布置完1个皿,皿盖只允许斜放在皿边上,对照皿盖挪开即盖上。

2.6.11布皿前和收皿后,均应用双层包装保护培养皿,以防污染。

2.6.12收皿后皿应倒置摆放,并应及时放入培养箱培养,在培养箱外时间不宜超过2h。如无专业标准规定,对于检测细菌总数,培养温度采用(3537)℃,培养时间为(2448) h;对于检测真菌,培养温度(2729)℃,培养时间3d。

2.6.13布皿和收皿的检测人员必须穿无菌服,但不得穿大褂。头、手均不得裸露,裤管应塞在袜套内,并不得穿拖鞋。

2.6.14对培养后的皿上菌落计数时,应采用510倍放大镜查看,若有2个或更多的菌落重叠,可分辨时则以2个或多个菌落计数。

2.6.15当单皿菌落数太大受到质疑时,可按以下原则之一进行处理:

1)作为坏点剔除;

2 重测,如结果仍大,以两次平均值为准;如结果很小, 可再重测;

3 重测该处微粒浓度,参考此结果作出判断。

所有上述处理方法均应记录在案。

2.6.16毎皿平均菌落数取到小数点后1位。

2.6.17动态监测时每点叠放多个平皿或采用可自动切换的仪器,每点应釆满4h以上,每皿可采30min。当只放1个皿时, 可少于4h,但不可少于1h。

2.7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

2.7.1 对于洁净室内围护结构 、设备等表面的微生物采样,应采用无菌棉拭子擦抹法,当表面很大,硬且平时,也可采用接触皿法。

2.7.2 用规格板标定出面积为 25cmn² 的区块,对于围护结构,每面结构不少于4 块,对于设备,每件不少于2 块,取样地点均协商确定。

2.7.3 将无菌棉拭于含 10mL 稀释液试管中浸湿,于管壁上挤干后,对一区块擦抹采样,横竖往返 8 次。每一区块使用1根无棉拭。采样后。以人无菌操作方式业棉式采样端剪入原稀释液试管中,经电动混匀器震荡 20s 或在手掌振打 200 次。

2.7.4 取含菌液体 1.0mL,以琼脂灌注法接种平皿,每个样本接种 2个平Ⅲ,于(35~37)℃培养箱中培养(24~48)h后计数。

2.8.5 必须将本次检测所用的稀释液、棉拭子、培养基等留样作阴性比照。

2.8.6 具体事项遵照卫生部《消毒技术规范》执行。

2.8.7 对于使用接触Ⅲ采样的表面,以无菌操作方式,先将培养基注入硬质或软质 955 平皿,使培养基表面高出培养皿周边,测试时,将培养皿倒过来,使培养基表面均匀牢固地按压住整个区域 5s,不得有环形或线性的运动。

2.7.8 对于围护结构,每面结构应用不少于 4 个培养皿按压,对于设备,每件用不少于 2个培养皿按压。

2.7.9 按压取样后的培养皿,应在 2h 之内,于(35~37)℃培养箱中培养(24~48)h后计数。

2.7.10 菌类平均数取到小数点后1 位。

2.8工作台面与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

2.8.1 样品采集

工作台:将经灭菌的内径为5 cm×5 cm 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,用一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其内涂抹 10 次,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,将棉签放入含 10 mL 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送检。

工人手:被检人五指并拢,用一漫湿生理盐水的棉签在右手指曲面,从指尖到指端来回涂擦10 次,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,将棉签放人含 10 ml 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送检。

2.8.2 细菌菌落总数检测

将已采集的样品在6 h 内送实验室,每支采样管充分混匀后取1 mL 样液,放入灭菌平皿内,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,每个样品平行接种两块平皿,置 35℃士2℃培养 48 h,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。

image.png

式中:image.png——工作台表面细菌菌落总数,cfu/m²;

A ——平板上平均细菌菌落数;

S2采样面积,cm2;

image.png——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,cfu/只手;

2.9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

2.9.1 样品采集

在动态下进行。

室内面积不超过 30 m²,在对角线上设里、中、外三点,里、外点位置距墙1 m;室内面积超过 30 m²,设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 5点,周围 4 点距墙1m。

采样时,将含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平板(直径9 cm)置采样点(约桌面高度),打开平皿盖,使平板在空气中暴露 5 min。

2.9.2 细菌培养

在采样前将准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置 35 C土2 C培养 24h,取出检查有无污染,将污染培养基剔除。

将已采集的培养基在6 h 内送实验室,于 35 C土2C培养 48 h 观察结果,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。

2.9.3 菌落计算

image.png

式中y1 ----------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,cfu/m³;

A------平板上平均细菌菌落数;

S-------平板面积,cm;

t--------暴露时间,min。

2.10工人手表面致病菌

具体见GB 15979-2002《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》附录B,后期进行详细阐述。


Copyright © 河南无尘洁净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21024663号-2    XML    技术支持:锐之旗   营业执照